今天是:

新闻中心

当前位置: 首页 >> 新闻中心 >> 正文

中药新闻|中药学院“岐黄青囊团”集安调研:解码人参产业,赋能乡村振兴

发布日期:2025-10-13    作者:     来源:     点击:

   为积极响应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号召,深入贯彻落实“三下乡”社会实践要求,中药学院“岐黄青囊团”暑期社会实践团队于2025年7月13日至18日,赴吉林省集安市花甸镇、清河镇、财源镇开展道地药材资源与产业发展调研活动。团队以人参产业为突破口,深入产业各个环节,了解集安人参产业发展的现状与挑战,为乡村振兴贡献青春智慧。

集安:中国人参之乡

集安,地处长白山西南麓,被誉为“中国人参之乡”,也是全国边条参的唯一产区。集安拥有着长达1700余年的人参应用历史,约500年的人工栽培历史。2023年,全市人参留存面积达16.6万亩,累计认证有机人参种植基地面积4800余亩、“长白山人参”品牌原料生产基地4100余亩,鲜参年产量4000余吨。得益于当地温润的气候和肥沃的土壤,这里孕育出的人参皂苷含量高、药用价值显著。

 

走进参地:探寻“百草之王”的生长密码

团队首站来到财源镇的人参种植地。参地多选在坡度小于25°的阴坡,利于排水。土层深厚、腐殖质丰富且疏松透气的土壤,为人参生长提供了优良条件。参床上覆盖着参膜,弓形棚遮挡着阳光。

   

种植户介绍说,人参对水分极为敏感,既怕涝又怕旱,水分管理容不得半点马虎。同时,病虫害防治也是一大挑战,人参黑斑病和鼠害频发,严重影响人参的品质和产量。

走进参市:感受“百草之王”的交易脉搏

随后,团队走进清河镇的中国·清河澳洋野山参国际交易市场,感受人参交易的火热。

 

每月逢1、6、11、16、21、26日是人参集日,凌晨四点,市场就已热闹非凡,参商们从四面八方赶来,为的是购买到自己满意的人参。在这里,团队看到了品种丰富的人参,包括“园参”和“林下参”,价格不等;还有红参片、黑参片等加工产品。更令人惊喜的是,不少商家借助直播带货,拓宽了销售渠道,让集安人参走向全国。 

走进参户:见证“百草之王”的加工过程

在加工现场,团队了解了人参的初加工流程。从清洗、烘干到整形分级,每一步都蕴含着智慧。初加工户说,过去用灯泡烘干,效率低下,一次只能处理20斤。如今使用可控温烘干机,效率大幅提升,一次可处理200斤左右,实现了传统工艺与现代技术的融合。

   

此次实践,团队深入集安人参产业全链条,将课堂所学运用到实际调研中,锻炼了分析问题、团队协作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,深刻认识到中医药产业的深厚底蕴和时代责任。作为中药学子,大家深知肩负着推动中医药乡村振兴、传承创新的重任,将以青春之笔,书写中医药发展的新篇章。

初      审|林子怡

复      审|杨  柳

终      审|张  影